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0年-2021年,全國平均房價由1989元/平,上漲到了10218元/平,漲幅高達513%,每年平均漲幅達25%。這還只是平均數據,如果聚焦到四大一線城市“北上廣深”,9個國家中心城市等,房價漲幅其實遠不止此,有些甚至達到了“20年漲二三十倍”的空前盛況。正因為此,地產大佬馮侖曾稱贊,“過去二十年,堪稱是投資房地產的黃金時代”。
事實確實如此,現實中那些但凡有勇氣有魄力早買房、多買房的人,僅僅憑借房產升值,就已經實現了財富大幅增長,更有甚者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階級躍遷。未來幾代人可能都不用再為買房而發愁了。以深圳為例,2000年房價不足5000元/平,手握50萬,可以買一套近100平米的房子。放到現在,這套房子的總市值可能高達1000-1500萬,漲幅達20-30倍,復合增長率16.2%-18.5%。
另外,仔細觀察過去二十年我國平均房價的基本走勢,會發現房子的價格始終是在“漲”和“穩”之間交替前進。正因為如此,老百姓才形成了“房價只漲不跌”的認知。事實上,直到今天,一提到房地產,一提到房價,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和“躺賺”、“漲價”等關鍵詞聯系起來。
房地產過度繁榮,房價快速上漲,確實給房地產自身的發展注入動力,更給國民經濟增長帶來巨大貢獻,也“造富”了很多家庭。但不可忽略的是,高房價也存在顯而易見的諸多“弊端”:高房價壓低了生育率、高房價耽誤了科技創新、高房價擠壓了消費等。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高房價還導致了收入分配不公平:房價上漲,有產者資產大幅升值,于是就更有了騰挪加杠桿撬動更多財富的空間,所以我們看到,房地產經歷一二十年的繁榮發展后,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愈加明顯。而房產的分配就更加不均衡了,用潘石屹的話說,有的人坐擁100套房子,靠收租、升值賺錢,有的人卻努力三四十年也未必能湊齊大城市一套房子的首付款。
凡此種種,也是過去這一輪,國家動真格調控房地產、管控房價的核心原因。
截止到今天,本輪調控已經持續了5年之久,更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首先,房價快速上漲局面得以有效控制,以合肥為例,過去5年,房價年漲幅不超過5%,除核心區域之外,很多板塊房價已經保持2年未漲了;
其次,房價下跌真實發生了。尤其是2021年7月-2022年3月,全國重點70城新二手房價格下跌的城市多于上漲,房價終于迎來了階段性下行。尤其是2021年12月份,82%的城市新房價格下跌,91.4%的城市二手房價格下跌。其中4大一線城市,除上海之外,全部下跌。尤其是深圳,二手房成交量連續8個月下跌,部分區域二手房價格跌幅超過15%。自此,一線城市房價“永漲”的神話被徹底打破了;
再者,房地產市場環境得到凈化,樓市回歸剛需時代,炒房客幾近消失。2021年底,西南財大甘犁教授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投資性購房比例已經降到50%左右,較2016、2017年超過80%的水平,明顯回歸合理了。
不得不提的是,經歷過去這一年的降溫,整個房地產鏈條上的人幾乎都迎來了“至暗時刻”:開發商深陷債務危機,其中不乏年銷售額過千億的大開發商;房價微漲或下跌,投資客被套牢;市場不景氣,成交量銳減,房產中介遭遇“閉店潮”;房價預期嚴重不足,購房者也“按兵不動”,開始持幣觀望了,其中不乏改善型購房群體。
用專業人士的話說,目前,我國長期形成的房價看漲預期正處在轉變的臨界點上,房企、銀行、土地市場端都在向好發展,整個產業鏈降溫意味著調控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這一調控成果來之不易,意義重大。
不過,即便如此,回過頭來看,其實過去5年買房仍然是最好的投資渠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過去5年,全國平均房價仍然上漲了45%,平均數值雖然不夠亮眼,但是一二線城市中不乏,5年時間房價“翻倍上漲”的情況。這意味著過去5年,不管是自住還是投資,買房仍然是明智之舉。比如筆者的一位朋友,17年初以50萬首付在省會城市上車,購買了一套150萬的房子,當時身邊的很多親戚朋友都勸他把錢存銀行,“等房價下跌后”再買房,但他堅持己見,最后買了房。5年后這套房子的單價已經達到3萬元/平,市值不低于320萬。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手握50萬現金,2022年該買房還是存銀行?
對此,4月8日,北師大教授董藩給出了“答案”:在大城市,手握50萬現金,應該要早買房。而且年輕人如果有能力買房一定要早買房,早買房是孝敬父母,哪怕用父母的錢買房也行。
董藩解釋,建議年輕人在大城市早買房,主要是兩方面原因:第一,父母的錢早晚都是子女的,而家庭積累財富最好的方式就是買房。也就是說,手里有50萬現金,一定要拿出來買房;第二,大城市人口有增量,產業有規模,資源有優勢,未來房價上漲的壓力仍然很大,早買房肯定要比晚買房壓力小。更重要的是,在大城市這50萬現金買房后所獲得的資產升值性收益,肯定要遠比把錢存在銀行劃算。
手握50萬,2022年該買房還是存銀行?三方面分析告訴你真實答案:大城市應該買房,小城市存銀行;短期有用錢需求,應該存銀行。
第一,在我們看來,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是“未來房價還能否快速上漲,復制過去的瘋狂?”所以對此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因城而異:四大一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城市群核心城市,人口源源不斷流入,購房需求只增不減,而本身的土地存量有限,這意味著未來“供不應求”的局面仍然存在。疊加,大城市都會有更好的政策、金融、資源優勢,基于此在大城市,有經濟能力確實應該早買房。有人說50萬買不了大城市的房產,這是事實。但我們真正想表達的觀點是,大城市房地產的紅利期仍然未結束,買房仍然是第一選擇。
反觀那些人口常年流失、經濟欠發達、遠離中心城市的三四五線城市,房價剛剛經歷新一輪棚改的拉動,嚴重虛高,疊加自身的經濟實力不足以支撐現在的高房價,所以對于這類城市,如果不是未來要住一輩子,我們真的不建議在此購房。尤其是當下,很多城市房價在“陰跌”,即便有需求,買房也可以再等等。
第二,買房和存銀行的預期收益也應該充分考慮:房價年漲幅低于7%,其實買房是虧本的。因為買房本身就有很高的成本:2%的折舊率、3%的資金成本、2%的稅費等。大城市長遠來看,基本上都能達標。中指院預測,2022年房價漲幅3.5%,這是預測全國全年的房價漲幅。很顯然,如果聚焦到大城市,房價漲幅可能要高于這個數值。所以在大城市買房顯然比存銀行劃算——50萬存銀行,5年后,購買力可能連60萬都達不到。原因大家也都知道,在此不多贅述。
但是三四線城市,顯然存銀行要比買房劃算,資金換成房子是妥妥的貶值,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未來可能面臨房子無人接盤,難以變現的困境。50萬存銀行的收益雖不高,但安全且穩健。事實上,如果配置合理,50萬存銀行也能獲得4%-5%的收益率。
第三,手握50萬,該買房還是存銀行,也要看個人需求:對于短期有現金流需求的人來說,自然是存銀行好,因為可以做到隨存隨取;對于無現金流需求,且在大城市的人來說,如果有值得購買的房產,當然要以買房為先。
凡注有"三板富 | 專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務平臺"或電頭為"三板富 | 專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務平臺"的稿件,均為三板富 | 專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務平臺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三板富 | 專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務平臺",并保留"三板富 | 專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務平臺"的電頭。
- 手握50萬,2022年該買房還是存銀行?北師大教授給出了“答案”
- 科大訊飛專利可監控車內不法行為,科大訊飛車輛安全監控專利公布
- 繼續松綁!放松限貸、取消限售、取消公積金貸款限制,多地購房支持政策出臺
- 預制菜有多香?產業聯盟正式成立 萬億元市場引發新“戰局”
- 上海昨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3238例 新增本土無癥狀感染者21582例
- 日新快訊丨好生活收購赤誠物業100%股權
- 凈賺24億!一粒片仔癀的魔幻之旅:炒至千元傍上茅臺 股價下跌藥價堅挺
- 海康威視去年凈利168億 布局智能物聯賽道
- 立中集團: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累計質押約3985萬股
- 九安醫療跌超9% 成交額達126億
- 巨虧的滴滴 退市之路怎么走
- ST中昌問詢函回復曝光:董事長被指遣人“強行控制”副總裁 還搶走公司公章
- 萬馬股份:公司擁有從7kW到480kW功率的充電樁產品線
- 喜報!德生科技:2022年第一季度凈利潤約998萬元 同比增加79.23%
- “*ST實達”緣何起死回生?
- 春光科技取消收購控股子公司剩余股權 稱標的公司估值短期內大增有三點原因
- 共1.06億股占總股本5% 廈門國貿再推股權激勵計劃
- 天賜材料vs新宙邦:電解液“雙雄”爭霸 誰主沉浮
- 川恒股份:擬非公開增發募資不超過約35.29億元
- 暴漲超30%!這個板塊火了 最牛基金已大賺40%+ 更有ETF份額飆升234%
- 自媒體發涉金科股份文章遭索賠過億:一審判賠47萬 被告上訴
- 證監會:滴滴(DIDI.US)自主退市這一特定個案 與目前進行的中美審計監管合作磋商無關
- 醫療制藥行業數據分析:48.8%消費者認為特醫食品的服用缺少專業營養師指導
- 睡眠經濟數據分析:超五成受訪者存在入睡難的問題
- 三力士擬定增募資不超9億元
- 虧損!首航高科:2021年度凈利潤虧損約2.21億元
- ST大洲:預計2022年第一季度凈利潤為3000萬元~3900萬元
- 預增!天源迪科:預計2022年一季度凈利潤為588.95萬元~736.19萬元 同比增長20%~50%
- 證監會就滴滴對外發布自美退市相關公告答記者問
- 央行全面降準釋放5300億!A股哪些板塊最受益?
- 《投資需要的是客觀!》
- ?如何區分是洗盤還是出貨:
- 周六市場傳來4大消息,將影響下周A股走勢,接下來應該如何做?
- 周末突爆重磅利好:A股有希望了!?
- 中微公司朱新萍:MOCVD設備訂單今明兩年或將大幅增長
- 東方通:目前中介機構工作正在推進中
- 北部灣港:2021年度凈利潤約10.28億元 同比下降4.39%
- 聯泓新科因EVA裝置擴能改造停車 一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
- 晶雪節能龍虎榜數據(4月14日)
- 聯泓新科因EVA裝置擴能改造停車 一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
- [公司]沃森生物雙價HPV疫苗已啟動量產 今年計劃生產近千萬劑
- 上海經信委發布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引
- 重磅信號!馮明遠、陸彬、任相棟、曹春林、趙蓓、韓創等明星基金經理放寬限購
- 避險資金涌入兇猛,這類基金密集對機構限購
- 晶澳科技奉賢基地DeepBlue3.0 Light高效組件項目順利投產
- 三峽旅游擬發股收購兩家旅游公司 標的盈利不佳 投資者用腳投票
- 股價不反映公司價值是市場選擇必然結果
- 納爾股份:質子交換膜目前外購
- 最新!以嶺藥業回應王思聰:從未!
- 白酒淡季來襲!動銷放緩、茅臺單品大降價
- 捷邦科技:背靠大客戶致增收不增利 高成長性待考驗
- 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召開 發布重磅報告
- 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在京盛大開幕
- 中國中鐵與中國建研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 日新快訊丨南都物業公布2021年年度權益分配預案 擬10派3.4674元
- 強大科研加持 福瑞達生物股份2021年業績暴漲117%
- 龍佰集團:公司與億緯鋰能前期進行了業務對接和洽談 目前尚在進行中
- 依米康:孫屹崢累計質押股數為3920萬股
- 金字火腿被證監會立案 事涉5500萬元期貨交易虧損 定增按下暫停鍵
- 王思聰質疑以嶺藥業背后:世衛是否推薦過連花清瘟?
- 天健集團房地產業務2021年實現收入98.39億元 毛利率下降11.42%
- 新股前瞻|國內最大日料放題餐廳上井赴港上市,47家店能否撐起一個IPO?
- 下周需要重點規避的解禁潮(4月18日至4月22日)——騎牛看熊淘金學堂
- 星宇股份、科博達、均勝電子……誰是成長能力最強的汽車電子電氣系統企業?
- 【獨家】CSCCP主任委員魏麗惠:我國仍提倡HPV疫苗三劑次全程接種
- 仙壇股份:3月雞肉產品銷售收入環比增長122.03%
- 吉林敖東:2021年度凈利潤約17.81億元 同比增加4.19%
- 眾信旅游:2021年度凈利潤虧損約4.64億元
- 三力士:擬非公開增發募資不超過9億元
- HPV疫苗“一針頂三針” ?默沙東總部回應:SAGE建議有待WHO總干事審查 單劑次方案仍存巨大數據缺口
- 春材夏食,北上廣的餐博會盡覽美味食材
- 2022國際冷鏈技術設備展跨越三地,各地冷庫與配送中心大力興建
- 百利電氣:關于副總經理辭職的公告
- 和訊SGI公司|中際聯合SGI指數最新評分80分,董監高薪資曝光!成功轉到主板,股價下跌43.4%
- 和訊SGI公司|天微電子SGI指數最新評分79分, 營收和扣非凈利潤雙降,市場擴張受限,股價跌去33.2%
- 湖北兩地樓市松綁!宜昌放松限貸、取消限售,荊門取消多項公積金貸款限制…多地購房支持政策持續出臺
- 縱觀五年二手房房價變化,濟寧漲幅第一,牡丹江跌幅最大,鄭州第二!這些城市房價低估值+賣地少+人口大增
- 華明裝備:今年一季度預盈6000萬至7500萬元 2021凈利4.17億元
- 溫氏股份:2021年凈虧損134億元
- 南風股份:2021年凈利虧損6.87億元 由盈轉虧
- 步步高漲停 上榜營業部合計凈賣出3395.69萬元
- 魚躍醫療:目前 公司已在為包括上海在內的疫情一線提供呼吸制氧、消毒感控、體溫檢測等醫療器械產品
- 可憐中國養豬人
- 陳根:除了人類,細菌也有免疫系統?
- 國產大飛機,量產在即,只待適航!
- 堃博醫療股價再創新低:年內跌幅達到七成,瑞銀、雪湖資本等血虧
- [挖財報]凈利潤超24億!核心產品銷售火爆,“藥茅”片仔癀年報曝光,市值縮水超900億!傳奇牛散仍不離不棄
- 2022年3月安徽新三板企業市值TOP100:9家企業市值超過10億元
- 北交所一周盤點:七豐精工上市 邦德股份、恒進感應過會
- 國資委:一季度中央企業利潤總額6179億元,同比增14.6%
- 德昌股份發布上市后首份年報 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28.42億元
- 陜西金葉:股東減持公司股份進展
- 溫氏股份:2021年度凈利潤約-134.04億元
- 美吉姆上年凈虧1.95億元 今年一季度同比由盈轉虧
- 山東路橋間接控股子公司9.15億項目環評獲同意
- 福日電子:福日電子關于監事辭職的公告
- 犀牛日訊:40家掛牌公司18日起進入創新層 茅臺集團內部整合
- 華大智造與關聯方關系或“剪不斷” 商標共用域名重疊異象齊上演
- 木林森與中建三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 山東省省長周乃翔蒞臨國瓷材料考察調研
資訊
焦點
精彩推送
- 昆明出臺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25條意見
- 晶科能源Tiger Neo中標國家電投100MW項目
- 京東物流馳援上海 已有用戶收到商品
- 先進數通:三名股東擬合計減持2.14%股份
- 百濟神州PD-1單抗百澤安食管鱗癌晚期二線適應癥獲批
- 東方鋯業Q1利潤激增37倍!產業鏈供不應求 行業預持續向頭部集中
- 硫磺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甲醛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2022年3月全國受理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1258.6萬件
- *ST濟堂:利空公告襲來 終為造假買單
- 主要城市4月15日|疫情追蹤
- 印度凍結加密貨幣交易支付 本已下滑交易量雪上加霜
- 甲醇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間二甲苯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異構二甲苯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環己烷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苯酚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國盛證券給予電投能源買入評級 全年業績行穩 綠電轉型致遠
- 環氧丙烷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韶鋼松山:預計一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73.07%-78.6%
- 丙酮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秦川機床:公司“5221”業務發展戰略中的“1”指基于數控技術的系統集成及智能制造
- 丙烯腈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博實股份:擬發行不超4.5億元可轉債
- 醋酸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永興材料:公司二期年產2萬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中第一條生產線正按計劃推進
- 苯乙烯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乙醇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石英砂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焦炭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硼酸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硼砂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混二甲苯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甲苯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純苯商品報價動態(2022-04-16)
- 主營業務繼續保持高增長 迪安診斷2021年營收130.83億元同比增長22.85%
- 思維周刊第九期 (04.11~04.15)
- TOP10物企觀察:門檻提高規模更加集中 服務拓展到公共領域
- 成長駛入快車道!溫州宏豐:凈利增速飆至73%的新材料細分龍頭 再迎3.2億募投資金到位
- 悲壯!刷爆了:京東“自殺式”物流支援 3000人大軍開赴上海!網友:東子這朋友能處
- 億翰智庫發布中交地產研報:貨值充足保障業績 潛在償債能力強
- 山鷹國際:2021年度凈利潤約15.16億元 同比增加9.74%
- 云南鍺業:云南鑫耀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砷化鎵產品已通過IATF16949體系認證
- 生意社:原料支撐仍存 需求帶動型材上行
- 并購首創大氣,首創環保“輕重”并舉?
- 玉柴動力2021年凈利3173.85萬同比增長168.69% 計提壞賬準備減少
- 縱橫智慧2021年凈利152.47萬同比扭虧為盈 項目獲取回升
- 華博創科2021年虧損92.73萬同比虧損減少 軟件銷售收入增長較多
- 第一文體2021年虧損2217.65萬同比虧損減少 營業收入增加
- 北峰通信2021年凈利763.22萬同比增長78.46% 財務費用減少
- 重磅規劃陸續出臺,這個黃金賽道產值規模近5萬億!連續高增長股僅20只,一半股票市盈率低于30倍
- 陽光電源2021年度業績說明會將于4月22日在全景網舉行
- 青島銀行:股東意大利聯合圣保羅銀行增持約3.94億股
- 新世界4月13日盤中跌幅達5%
- 大秦鐵路兩運煤列車追尾 應急管理部派工作組指導處置
- 中交地產:2021年凈利同比降32.19% 擬10派0.4元
- 并購首創大氣 首創環保“輕重”并舉?
- 直擊業績會|并購首創大氣,首創環保“輕重”并舉?
- 元氣森林變速:組織擴張降速 唐彬森“老友”接替柳甄負責國際業務
- 1.1億美元的持倉,芒格真的很在乎嗎?
- 華冶科技2021年虧損416.46萬同比虧損減少 上期受疫情影響未正常上班、本期無
- 鹿城銀行2022年第一季度凈利1899.18萬同比增長10.4% 利息凈收入增長
- 前進科技2021年凈利4596.93萬同比下滑22.77% 財務費用增加
- 中聯科技2021年凈利1.34億同比增長11.5% 存款利息收入增加
- 云金股份2021年虧損590.94萬同比由盈轉虧 毛利率減少
- 五大密碼開啟江蘇銀行高成長之路
- 青島德固特節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振文:突破從“1號瓶”開始
- 公告稱逾2700萬資金占用系烏龍 佛慈制藥“工作疏忽”知多少
- 沐邦高科:擬9.8億元全資收購豪安能源 主營業務將增加光伏硅片和硅棒
- 貝達藥業:公司第三代EGFR-TKI新藥BPI-D0316專利已獲得明確授權
- 今年滬深兩市90只上市新股平均棄購率升至0.73% 網上平均棄購量同比漲近5倍
- 勝負或已見分曉?繼“科創板專利第一案”之后,光峰與臺達的專利糾紛案迎最新進展!
- 萬達電影董事長曾茂軍被“限高”
- 衛星化學竟成自家人“提款機” 董事長親屬海外購房占用資金近半年
- 久日新材:本次疫情對公司一季度影響較小 公司一季度的各項生產經營工作正常進行
- 雪人股份:因疫情原因 公司未參加本次氫能產業峰會
- 隆盛科技:2021年度凈利潤約9765萬元 同比增加81.94%
- 生意社:丙烯市場盤整運行(4.11-4.15)
- 中微公司:ICP刻蝕設備市場空間超CCP MOCVD設備訂單或將大幅增長
- Q1凈利創歷史新高!1600億HPV疫苗龍頭兩年股價暴漲33倍,市場滲透率8倍提升空間過分樂觀?
- 新疆天業:公司控股子公司天業節水公司具備年產600萬畝節水灌溉設備器材、6萬噸管材生產能力
- 九安醫療上演“天地板” 一機構凈買入3.53億元
- 光啟技術:公司暫無回購股份的計劃
- 以嶺藥業放量跌停市值蒸發近70億 機構、游資大舉拋售
- 王思聰與以嶺藥業這場口水戰 孰真孰假?
- 一級市場本周98起融資環比增長48.5% 光伏硅片獨角獸高景太陽能獲16億元投資
- 思維周刊第九期 (04.11~04.15)
- 新冠mRNA疫苗特批特采?900億疫苗股沃森生物再遭利空:股價卻暴漲17%,公司最新回應來了
- 馬斯克收購再遇阻 推特(TWTR.US)采用“毒丸”策略抵御惡意收購
- 交控科技:成長性顯著 交付能力再創新高
- 降準,5300億流動性盤活市場!專家:你的貸款將又快又便宜
- 國家衛健委:昨日新增3867例本土確診病例 20813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
- 全球首個!中國生物北京和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兩款奧密克戎滅活疫苗獲得香港臨床批件
- 營銷人員每人年均創收要超1億 愛康科技瘋狂的股權激勵是個“忽悠”?
- 美聯新材:一季度凈利潤預增299%-399%
- 海聯金匯:公司子公司湖北海立美達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的冷藏車可用于冷鏈運輸
- 冠捷科技:2021年度凈利潤約5.32億元 同比下降28.64%
- *ST數知收關注函 要求審慎評估公司股票退市風險
- 招商策略一季報 A 股業績預告點評:業績改善且景氣度向上的細分領域集中上游資源、基建產業鏈、新能源、軍工等
- 青島德固特節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振文:突破從“1號瓶”開始